PROD wrote:
请问一下:德国模具生产方式是以模具师付为主还是以工程部电脑三维后,直接加工为主。
laun wrote:
一副模具都有一个专门的模具钳工来负责,负责模具加工的工作安排和联系。但是这个钳工一般不会自己加工,都是有很细的分工。复杂的模具是一个小组来完成,这个小组的组成可以说老中青都有。
德国很重视工人的培养,大概一个学徒要两到三年才会学成,每一年都有很详细的培训计划。这保证了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会形成很规范的工作习惯,当然也就确保了模具的质量。
laun wrote:
晚上睡不着,在这里多说两句,谈谈德国的模具
我前两个月在德国的一家公司作培训,这是一家专门作汽车开关的企业,总部在多特蒙德附近的一个小城里,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给世界上的几大汽车厂,其中奔驰、bmw、保时捷等全部使用这家公司的产品。这家公司有一个很大的模具车间,设备不能说比国内最好的公司好多少,但是作出来的模具真是让人感慨。德国模具的宗旨是只要对生产有利,就不惜工本,不惜花费更长的时间来研究更好的设计方案,每一副模具都经过几个模具、工艺、开发方面的高手反复论证。他们很重视模具的冷却系统,因为冷却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好的冷却系统还可以给注塑留出更多的调整余地。这一点其实国内每一个搞模具的都明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考虑这些。也许模具厂的任务就是只要交出合格样件就可以了,根本不会考虑后续的生产会出现什么问题,也不会考虑循环时间究竟能控制在多少秒之内。这样的模具也许成本比较低,但生产成本呢?这才是大头,有谁精心地计算过呢。
德国的模具真是贵,当然德国的人工贵是一个原因。看看德国模具是怎么设计的、用的材料、采用的加工方法你就会明白这种贵是有道理的。
作模具设计的我没看到有年轻人(也许德国人显老?),都是35岁以上的,看着就很老练的那种,坐在计算机前面很安静地画图,从来不会有人去打扰。我前面说了,模具开始设计之前要经过反复的论证,所以设计人员所作的设计概念是几个人智慧的结晶,这样作出的设计就不会犯高级错误,低级错误几乎没有,因为设计人员的经验和全三维的设计软件。
再说模具材料,模板中只要受力的至少是1.2312(P20),AB板及与材料接触的为1.2767(HRC54),模芯为1.2343/4 ESU,能水冷的一定水冷,不能水冷的要与冷却部分接触,重要部位不能水冷的,一律用特殊的铜填充,并且也要与冷却部位接触。由于模板淬火,加工工序会随之变得很复杂,所以加工中心都具备硬铣的能力,磨孔位的坐标模更是不可缺少。
德国模具的标准件全部采用国际顶尖厂家的产品,hasco\strack\moldmaster等。
还有只要有脱模难度的模具,大部分采用两次顶出,控制模板开合顺序也全部采用最稳定的机械栓闩式锁模器(很贵的)
我看到的这些还布德国最好的模具,据他们讲,最好的模具厂在德国的南部像ENGEL,法国的ERMO,双色模、叠层模都有很多。
我看过一副模具,一个比拇指大一圈的帽,内中心进料,内部有两个倒钩(需要抽芯)还要在里面安排很好的冷却水道。这幅模具简直是绝了,我以前根本没想过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能有这么多机关!
bluecode wrote:
关键还是人思想的因素。
德国技校的钳工、车工教材在1990年时候和我们这里是没什么区别的。但是,我们这里那时候毕业的有几个是达到教材规定水平的?
以前因为工作关系,参加过几次和德国的合作项目。按照培训教材,那次培训出来的全是废物。不过那批废物按照中国标准是优质品,德方认为不合格就不能毕业,但是中方愿意出培训费按质论价买废物。当时德国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处理方式。
在一次合资项目中,为了让德方相信我们的技术实力,从全系统抽调精锐到一家厂充门面。当时德国人都惊呆了,连冲床工会自己修模,开刨床的气割水平相当于船厂的专业焊工、、、每个人至少精通3个以上工种。事后,我们都回了原来的单位,那家合资厂3年后倒闭了。
有时候验收那些“模具大师”干的活,连倒角和模坯都不能让我满意,大师们却还瞧不起德国日本模具。
再看看那些论坛里设计大师们的杰作,有时候连一个滑块的内藏结构都做不好还被人叫好贴。不能用最基础的机械结构完成动作就用液压电动来完成。要是按照jis、DIN的标准这些模具能出口?会用软件分模就是大师高手了?
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人员的鱼龙混杂造成了眼前的事实。
原帖由 mr.shang 于 2003-8-4 13:18 发表
态度决定一切
原帖由 gsl-163 于 2003-8-3 10:19 发表
给我们长见识了,版主最好能给楼主分加。



|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