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x开思网
标题:
中国研究生缘何遭遇“集体贬值"
[打印本页]
作者:
JSNJZW
时间:
2003-9-25 11:28
标题:
中国研究生缘何遭遇“集体贬值"
工作起来'研究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如今在高学历盛行的时候,民间竟流传着这种说法,让研究生们颇有些愤愤不平。据了解,1980年至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在清华、北大等学校,研究生人数已经占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
而实际上,在研究生不断扩招的同时,研究生"含金量"遭到各方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细观研究生的学习环境也会发现,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的"惯性"正使研究生培养"积重难返"--研究生学历正在经历着"集体贬值"。研究生教育确实该"研究研究"了。
"知识精英"遭遇就业"滑铁卢"
今年是研究生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随着用人单位的胃口越来越高,文凭招牌难以一劳永逸,单位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研究生也没有那么从容了。
山东大学的一位王姓研究生不久前从济南来到北京,奔波于各大人才交流会上,在求职大军中同样被挤得焦头烂额,频遭"滑铁卢"。"单纯的一纸研究生学历难以居高临下,如今的时代是靠实力说话,也得现实点。"说这话时,王刚跟一家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尽管薪酬只有预想的一半。几番周折之后,王更清楚现实的处境。
与小王一样,更多的研究生开始认识到了研究生"含金量"在减少,就业压力也在日趋增大。据统计,仅在北京,今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比去年增长27.1%,达到2.3万人。而要么考证增加就业砝码,或者选择读博士成为许多硕士研究生的出路。
北京某高校一研究生告诉记者: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以"压力之下无惧色"这句话作为自勉,而如今这句话似乎离自己已越来越远了。记者从北京部分高校了解到,一些研究生普遍期望能拿到月薪6000元以上,实际上3000元就可签约,严峻的形势让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也在不断调整。
"真论实际操作能力,如今的研究生还真很难说水平能高出多少,如今企业已经不需要靠学历撑门面,我们还是看实力。"北京一家IT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这样对记者说。他甚至认为,毕业研究生的"稀缺性"在下降,高学历人才的"消费虚热"已开始降温,硕士与学士没有完全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脱节是影响社会对研究生评价的关键因素。而且目前有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中的浮躁之风正让研究生质量在打折扣,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压力也清晰地表现出来。
大学生为了就业而读研,市场却说文凭不能代表能力。而更多的人则疑惑的是,学习质量下滑,就业行情下跌,如今研究生为何开始不值钱了?今天的研究生到底咋了?
研究生教育七大"怪现状"
研究生质量下降并非"空穴来风",最近一段时间,研究生学习质量问题正在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关注。而最直接的理由则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大不如以前,在很多专业上,缺乏能够真正有别于本科生的能力。"我看不出水平真能高出一大截来。"在某网站工作的李先生说。而事实上,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也使这一问题大打折扣。"水硕士"和"水博士"造成的"七大怪现状"已成为影响研究生质量的"瓶颈"。
怪现状一曰:就业第一,学术靠外
在采访中很多学生坦言,之所以考研究生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的,就业的压力使自己选择了考研。而基于此,报考工商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的考生数量庞大,而报考哲学、历史、宗教等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少。
由于不少研究生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参加考试,学术功底十分薄弱,一些学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目的非常功利,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把研究生学历当做"敲门砖",只求找一个好工作,精力没有放在学习和科研上。
"现在的研究生包括理科的研究生普遍比较注重实际,多数是哪儿钱多去哪儿。这些年来为什么各学科难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缺乏志向和做学问的兴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不无担心地说。
怪现状二曰:30个学生,一导师带
"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20-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史学教授唐凌说。
李政道也曾说: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学生'老死不相往来'。"
"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后论文答辩的时候,给你圈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确保你的论文顺利通过。"北京一高校学生直言。
欢迎光临 iCAx开思网 (https://www.icax.net/)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