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一站式解决方案

iCAx开思网

CAD/CAM/CAE/设计/模具 高清视频【积分说明】如何快速获得积分?快速3D打印 手板模型CNC加工服务在线3D打印服务,上传模型,自动报价
查看: 2156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Autodesk Inventor® 依旧是制造业和AutoCAD用户的最佳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14 16: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行朋友,交流,分享,学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utodesk:Autodesk Inventor 11已被迅速接受
销路最好的3D机械设计软件依旧是制造业和AutoCAD用户的最佳选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消息,Autodesk公司宣布最新版Autodesk Inventor软件,已被迅速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工业机械、建筑、设备、运输和消费品公司中。该软件是全球销量最大的3D机械设计解决方案,和AutoCAD
软件拥户的最佳选择。

Autodesk Inventor 11,是综合性Autodesk制造业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该软件一直都受到现有用户和可能用户的欢迎,他们希望利用最好的3D设计技术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Autodesk对于Autodesk Inventor 11被大家接受,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们为客户提供了卓越的功能,满足他们面临的严苛要求。” Autodesk制造业解决方案部门的副总裁Robert Kross表示。

汽车和非汽车零部件检测系统及附件供应商Air Gage正在进行Autodesk Inventor 11升级,继续支持3D设计环境。Air Gage的生产涉及到很多大型装配线,因此Autodesk Inventor 11新增的细节再现功能,特别受欢迎。该公司计量器设计师Scott Leininger说:“最新版Inventor比以前更有进步。我们还发现,在Autodesk制造业讨论组里,可以向其他用户学习各种技巧。”

图形设备公司(Graphic Equipment Corporation/GEC)认为,Autodesk Inventor 11在设计该公司重卷装置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Autodesk Inventor 11的杆加速设计等丰富的设计功能,大幅减少了设计时间;并且界面友好,对于刚刚从AutoCAD转向3D的新手来说,更是如此。” GEC公司机械工程师Eric Kolodziejski说。(PRNewswire-FirstCall)

[ 本帖最后由 suzigang 于 2006-6-14 08:24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赞一下!赞一下!
21
发表于 2006-6-14 16:57: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制造业于Autodesk是鸡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记者  江彦


始终徘徊于PLM市场之外、目睹达索、UGS、PTC等高端厂商在自己的地盘上安营扎寨,倍感压力的Autodesk却依然保持“沉默”。是无奈之举,是策略调整?

2006 年,中国进入第十一个五年科技发展规划期、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和践行自主创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即将启动务实的“十一五”规划、国内外PLM领域厂商频频亮出中国市场功略试图在新一轮洗牌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林林总总,刚刚年初,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呈现炙手可热的态势了。

然而,多年在制造业信息化这片热土上从来都是大手笔、抢占先机的Autodesk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却一反常态地无声无息、沉默寡言了。

SolidWorks 今年刚进入3月就迫不及待地率先向媒体通报了其SolidWorks2007,不甘落后的PTC也迅即发布了Pro/E野火3.0,并且,都号称是一个 “大版本”。听说,Inventor新版本在国外也已经发布了,但是,如果中国媒体的记者还没有先睹为快的话,恐怕制造业的企业们暂时更是无缘见识“庐山真面目”了。“一年之即在于春”,2006年的春季里,媒体记者们从Autodesk得到的寥寥无几的e­-mail也多是与中国制造业市场无关的全球性动态,最近又收到一则题为“创意产业的创意利器”的短文。眼下,Autodesk在圈子里少了阵势宏大的“场面”活动,又丢下了在制造业信息化媒体的“话语权”,猛不盯的还真让人觉得有些不适应了。

这不禁让记者联想到2000 年前后,Autodesk中国区在老外“一统天下”的管理期,也曾经沉闷过,一度,Autodesk中国是靠打盗版过活了一阵子,彼时彼刻,我们能够理解的是“因为他是老外,他的策略很难和中国国情相吻合”。今天,当Autodesk说2006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正版化是我们存量的增长点”,虽然时过境迁,但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显得很牵强,很无奈。

当然,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从原来集中关注机械制造、建筑两大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了,“数字城市、影视娱乐、创意产业”大大地吸引了Autodesk的目光,主宰了Autodesk的主营业务,并在建筑领域如入无人之境地推出了BLM,唱了一台“独角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Autodesk在中国》去年连篇累牍的是“城市建设”,是“创意技术”。

回首2004年4月14日,Autodesk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与浙江省台州市科技局签署了关于向台州制造业提供软件及其服务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应当说,与台州科技局的“双赢”合作战略,既是Autodesk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计划经济”市场模式在新世纪的一次延续,同时也是中国“经济转轨”国情下Autodesk中国政府合作策略的终结,此后,我们再也难以看到被Autodesk中国区称之为“双赢”策略的经典合作。

在1999 年前后,老牌CAD/CAM厂商就抛出了PLM的理念,并逐步整合不同的产品进入PLM市场。时至今日,无论凭实力、凭技术,Autodesk都不应该徘徊于PLM市场之外。记者曾直截了当地发问,时任Autodesk公司首席运营官,现任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的卡尔•巴斯先生表示:Autodesk 只专注成熟的技术和足够量的市场。当谈到高端厂商都在进入中低端市场时,卡尔说:“从财务这个角度来看,高端厂商有50%的业绩来自于顾问费,如果他们把这一块降到低端,进入中低端市场,砍掉这部分利润,无疑会使这些公司的利润大幅度下滑,所以,高端厂商向中低端市场进军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高端厂商在没有丢弃高端市场的同时,挺进了“中原”,在中低端市场安营扎寨了。

去年下半年席卷PLM 领域的一股旋风,高端厂商携技术、产品、市场和渠道等整体策略大举向中低端迁移,明目张胆地挤压原本生存在中低端市场的厂商,倍感压力的不仅仅是 Autodesk,更有那些腹背受敌的中国本土PLM厂商。达索、UGS、PTC等厂商不仅仅目光聚焦在占中国企业总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更是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他们从新打鼓另开张,在进入中国市场若干年后,从金字塔的塔尖向下实施战略转移,改变大客户运行模式,从头建立销售渠道,以适应中小企业的销售模式,以适应中低端市场的销售模式。

其实,始于2004年11月23日的达索与中国本土PLM 厂商CAXA的合作,曾让业内人士一时如坠云雾,继而大悟,达索真可谓“老奸巨猾”,一招移花接木,不费吹灰之力如探囊取物般将中国PLM中低端市场和成熟渠道揽于麾下,而且,其中国独有渠道策略的精到之处还在于“游刃有余”。UGS、PTC等则要在中国市场花比较大的代价重新定位品牌、包装形象、调整产品策略、建立自己的渠道和队伍,包括SolidWorks,甚至在中国渠道建设中试图努力承传其所倡导的欧美文化理念,可谓苦心经营。今年4月8日PTC 的一次内部会议后,更加突显其新渠道策略的延展性,一改以往大客户策略下的单一“区域”经销,调整为“渠道+大客户”的双轨模式,也许以后见到PTC中国区员工的名片上出现“某区域经理兼某行业经理”的名头就不足为奇了。种种迹象表明,各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以变制变,积极迎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以期在高成长性的中国市场挖到一桶金。

沉湎于二维CAD 技术的成功和在中国“甩图板”工程中成功的Autodesk,如何看待今天的制造业三维CAD市场、制造业信息化大环境?固然,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中,以OEM模式生存和循环在世界制造体系内的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他们采取的是一种与产品设计相对无关的赢利模式,三维设计动力和需求不足,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06年被一些厂商定义为“三维CAD普及年”。我们姑且不去评说其中是否有炒作的成分,单从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大力推动产品设计创新的角度,积极的技术和产品市场策略是推动三维CAD普及和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上上策,也是软件供应商和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市场开放若干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进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多年的老牌软件系统供应商,还是“新兵”,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收入不足全球市场营收的“零头”,偌大的中国,“中国题材”仅仅是让这些公司在欧美的纳斯达克等融资市场有了吸引股东投资的“噱头”和“资本”,但 “中国市场”一直是中看不中吃的一块大“肥肉”。由此,即便不是站在某一个跨国供应商的角度,这种现象也值得深思。

Autodesk 公司今天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的“尴尬”是实属无奈之举,亦或是策略调整?但是,中国的制造业要往前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不能停滞,惟有自主创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我们关注Autodesk在中国的发展态势,更关注软件系统供应商们能够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提供怎样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20
发表于 2006-6-14 16:45:46 | 只看该作者
PLM三大巨鳄的Billion Dollar盛宴(2005年)


一、 三大巨鳄的Billion Dollar盛宴
    2005年初,冬天的寒意未去,但是Autodesk公司早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这个春天他们迎来了他们的"Billion Dollar Day"。

   根据Autodesk公司的公告:2005年1月31日结束的第四个财务季度财务收入为3亿5千6百万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1%。再看Autodesk在中国的表现,本财年Autodesk中国区销售业绩的年增长率达到52%。

    不仅如此,Autodesk2004年的股票走势表现也较为强势。华尔街对Autodesk的评价是"Autodesk带来了很大的惊喜!"

    Autodesk的股票在2004年6月的月增长率为17%,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74%。成为华尔街2004年度表现最好的IT股票,名列十佳IT股票榜首。

    另一个进入10亿美元俱乐部的成员就是达索系统公司。一直以来,达索系统公司与IBM的战略合作都处于比较良好的发展状态中,IBM的渠道为达索系统的产品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他们PDM的主打产品的SMARTEAM和ENOVIA,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除此之外,达索系统的CATIA更是旗舰产品,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达索系统的子公司SolidWorks也在中端三维CAD领域快速发展。2004年,该公司的营业额达到2.02亿美金,销售额增长率达到33%(按美元计算)。

    2004年,达索系统公司的软件销售增长率为15%。

    2003年10月,EDS公司的PLM Solutions业务部正式更名为UGS PLM Solutions,成为EDS控股的独立公司;2004年5月27日UGS从原母公司EDS回购全部股权:标志着UGS从EDS中分离。分离后的UGS PLM Solutions成为一家专注于PLM领域的软件公司,更加自如地在这个领域发挥。UGS才分离出来就已经在PLM这个市场签订了几项重要的合同。 UGS在中国的客户包括汽车行业、重工业及IT行业中的重要的公司。2003年UGS PLM Solutions的营业额是8.97亿美元;而2004年UGS的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

    UGS公司2004年十月在北京对媒体公开在华的PLM业务计划。UGS此次在对华战略的公布非常详细,并多次提到了PLM系统和ERP系统应用在制造行业中的区别,尤其是两者在节省成本和对产品设计关注的不同。

    此番之所以郑重其事宣布在华战略主要因素:PLM在提升制造业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方面已经得到更为广泛与深入的认可,中国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热点,对PLM的作用认识也是日益成熟。PLM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速度。

    总之,Autodesk、IBM&达索系统、UGS这三家各有专攻的企业2004年都跨入了10亿美元的俱乐部。


二、 PLM领域迅速增长揭密
    对于PLM软件领域,2004年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一年。PLM领域增长加速并且崛起三大巨头有以下因素:

    首先,经济持续复苏,制造业行业继续受到关注。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成为制造业企业更为关心的问题。他们急切希望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PLM的概念来源于对PDM、CAX(CAD、CAM、CAE)、DMU等相关技术的组合。这样一来,PLM顺应了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它作为一种思想开始受到认可并瞩目。

    而中国的PLM增速高于平均水平源于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许多制造业企业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制造商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全球市场上真正对自己的品牌进行革新、开发并推向市场。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成了许多制造业企业力图改变的现实;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很强的国际化愿望。因此,当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的概念引入国内后,立即引起了众多制造业企业的关注。到2004年,认可度日渐提高。

    其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日渐成熟的: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化应用;从单元技术到系统集成、总体解决方案;从单个公司向集团联盟化发展。而PLM正是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维护、一直到产品退役,不断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不断开发、发展,波浪式前进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新技术发展的观念的更新和深入,也是信息产业化发展、企业新技术应用逐步成熟的标志。

    第三,这三家巨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充分重视中国市场,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响应中国的世界级制造的愿望。Autodesk2004年10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分公司,卡罗芭茨给予充分重视,亲临中国庆祝新公司的成立,对高群耀委以重任。无独有偶,达索系统公司也是2004年在中国建立分公司,并且促成了与数家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至于UGS,2004年10月的"在华的PLM业务计划"隆重出台也是重视中国市场的重要表现。正是看见了中国这个辽阔的市场的制造业发展趋势,并且顺应了这个趋势,重视起了在华业务。这也是三大巨鳄一起迈入Billion Dollar阵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 PLM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CIMdata公司的数据显示,预计PLM软件和服务市场将以8%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到了2008年,市场总额将有望超过145亿美元。 CIMdata公司预计PLM产品数据管理与协同市场将以17%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08年市场总额将可望达到50亿美元。

    而亚太地区PLM市场在2004到2008年期间将以18%的年增长率递增,高于全球平均增长速率。而中国PLM市场则被预期在这段时间内每年以29%的增长率增加。
19
发表于 2006-6-14 16:38:56 | 只看该作者
顺势而为,与中国制造业共赢
——Autodesk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高群耀博士专访
e-works 黄 培

    作为全球软件产业的一支老牌劲旅,Autodesk公司又一次焕发了青春,2005财年的营业额达到了12亿美金,在股市上的表现极佳。而在高群耀博士的带领下,Autodesk中国公司成为整个公司在全球业务增长最快的分支机构,在中华大地刮起了一场“完美风暴”。最近,我在北京再一次专访了高群耀博士。

    黄培:您回到Autodesk的两年里,Autodesk中国公司在您的带领下焕然一新,业绩实现了飞跃。请您诠释一下其中的根本原因。
    高群耀:Autodesk 在中国业绩的迅速业绩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Autodesk的中国战略很明确,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前提。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在中国把Autodesk 做得更加中国化、本地化,本地化的涵义不仅仅是Autodesk产品的本地化,还要把中国的标准、中国的团队、中国的商业模式、中国人做事的方式也都贯彻在产品中。第二、追求共赢的境界。1、公司自己要赢;2、服务的客户要赢。我把双赢的概念加以延伸,即我们服务的产业也要赢,这一点比较难。我们兢兢业业地贯彻这些策略,非常强调执行力,取得了应有的回报。
   
    黄:去年Autodesk全球增长30%,那么Autodesk中国的增长情况如何?
    高:去年,Autodesk的业务增长相当可观,成为了华尔街的新宠。Autodesk在全球一共有87个Office,中国是增长最快的一个区域,亚太区的增长率远高于30%,而Autodesk中国的增长率更高。亚太区域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有所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Autodesk中国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是一个在中国已经运作了十年,营业有了相当规模的一个公司所完成的,这与那些刚进入中国,营业额的分母很小的公司的快速增长完全不同。
   
    黄:有报道指出,Inventor的装机量增长速度很快。请您分析一下其中的关键原因。
    高:制造业领域在整个Autodesk公司从事的三大领域(制造业、建筑与土木工程、娱乐媒体)中增幅最快,业绩增长了超过40%,这种增长率是相当罕见的。回顾历史,当PC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怀疑这个机器能用来干嘛?但后来PC出色地发挥了历史作用;当Autodesk推出基于PC的CAD时,不少人认为那只能是图形工作站做的事情,可是事实打消了人们的疑虑,AutoCAD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全球二维CAD事实上的标准;而当Autodesk推出 Inventor的时候,不少人认为Autodesk很难有很大作为,但Inventor装机量的神速增长又一次让怀疑论者大跌眼镜,实现了后来居上。 Inventor装机量的迅速增长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二维到三维的趋势,在政府、厂商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共识。Autodesk实际上提供的是五维的CAD软件,即二维加三维,因此形成了天然的优势。很多用户很自然地从Autodesk的二维CAD转向Autodesk的三维CAD。
    第二,Inventor的定位是要给用户带来最直接的效益,注重实用、好用、灵活,注重给用户带来最好的ROI,最高的效率。例如我们推出‘工程导向设计’这样的新功能,就非常实用,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第三,我们建立了一支执行力很强的推广队伍,关注客户的需求,注重推动客户的实际应用。
    第四,我们建立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有机地融合了直销和渠道营销的优点,使得在AutoCAD的营业额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Inventor的装机量实现了飞速的增长。
   
    黄:企业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Autodesk中国公司去年的优秀业绩和高速增长必然给今年和未来几年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那么,您对Autodesk中国公司未来三年的增长趋势有何看法?
    高:随着分母(营业额)的增大,要保持很高的增长率势必面临更大挑战。但是,Autodesk中国公司这个团队与我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乐观、说到做到、没有借口、把事情做成。我对Autodesk中国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非常乐观,我已经看到了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增长的速度将不会亚于去年。Autodesk 中国公司将是公司全球营业额最大的增长点,这与许多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只能排在亚洲区的第三位,目标只是超过韩国销售额的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有实力不断赢得中国市场,而业绩的飙升会进一步增强公司总部和股东对我们的信心,从而加大投入,形成一个良性反馈,进一步促进增强我们的信心,促进我们业务的增长。如果您与我们的团队,尤其是营销团队进行交流,就会感受到他们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
   
    黄:Autodesk去年启动了“Perfect Storm”计划,请您介绍这一年多来该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高:2004 年之前的五年间,Autodesk的业务模式与其他外资公司并没很大区别,都只是单纯做市场和销售业务。我回到Autodesk之后,开始致力于使 Autodesk真正扎根中国,为客户为股东创造出更大的价值。“Perfect Storm”或者说我们的业务拓展计划的实质是,既要兼顾今天的业务,还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外企,在中国制定三年到五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Perfect Storm”是Autodesk中国战略的集中体现。
    首先,我们非常注重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在国外好用的商业模式照搬到中国也能适用。因此,商业模式一定要本地化、中国化、不断创新,要灵活地适应中国当今的发展环境和机遇,顺势而为。Autodesk在中国进行了体制创新,建立了“特区”,获得了更大的授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次,要在中国市场上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必须采取与其历史和现实环境相适应的策略。因此,我们在引导客户进行软件的正版化,在与本地合作伙伴合作进行软件开发、共同推进市场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大型软件的开发、项目管理、系统构架等方面,我们也与中国本土的软件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共赢,从而有效促进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第三,为了贯彻Autodesk的中国战略,我们在上海建立了以Autodesk业务为核心的外包体系,有500多人,而Autodesk上海研发中心有 100多人,因此我们在中国有近700人的队伍进行研发,到目前结果非常乐观。Inventor Pro (专业版)从今年4月开始,完全在上海研发,提供给全球。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更加贴近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而且数百位中国软件工程师参与研发,对于中国软件业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贡献。
    事实上,我们不仅在制造业,而且在建筑业也积极推进二维向三维的转换,因为工程设计领域应用三维CAD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制造业。Autodesk在这方面是一个先锋,我们推出的建筑行业三维参数化设计软件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区的用户最多。这些成果都与我们实施“Perfect Storm”分不开。
    “Perfect Storm”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拓展计划。Autodesk大学作为“Perfect Storm”项目的一部分,仅在去年就在中国培训了1224人次的Autodesk合作伙伴,使我们的业务能够拓展到二级、三级城市,让遍布在全国各地的用户都能得到快速、便捷、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因此,“Perfect Storm”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多方面的成果。

    黄:近来,我们发现Autodesk已经有了一种新的转变,就是不再仅仅销售标准的产品,而是开始关注各行业、各区域客户的需求,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和服务策略。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高:以往,很多成功的平台软件是以产品为核心的。随着用户的水平提高、竞争日益激烈,转变为以客户和解决方案为中心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个转变是一个相当艰辛的过程,对于像Autodesk这一类的大公司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实现以用户和解决方案为核心,提供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就必须贴近客户,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情况、特点和需求有相当了解。因此,我们势必需要与对中国市场有相当了解,能够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各种支持的企业合作,例如像 e-works这样提供的在线知识库和在线咨询的服务机构,实现各种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的服务机构等。因此,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与e-works进行深层次的战略合作。Autodesk以往有一个虚拟共同体,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商、经销商、培训中心、教育、出版等,而今天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要与更广泛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所以,“Perfect Storm”项目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在为我们未来的发展铺路,搭建框架,打好基础。

    黄:一些竞争对手认为,Inventor是和AutoCAD进行打包销售,所以实际上虽然Inventor的装机量比较高,但是实际应用的量并不高。请问高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高:现在我们向中国用户提供的是五维的打包销售服务,二维加三维。AutoCAD这一旗舰产品为Inventor打开市场发挥了很大作用。我非常欣喜地看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用户已经广泛和深入地使用着Inventor。AutoCAD是他们过去主要采用的产品,Inventor是他们现在愈来愈多地采用的产品。
    Inventor和其它Autodesk的专业三维CAD软件在客户中的应用效果和效率,是我关注的核心,也是我考核整个团队业绩的重点,与销售业绩指标同等重要。我们在总结三维CAD软件的成功案例,在帮助用户将三维CAD软件全面应用到企业的产品设计过程之中,并实现与下游周边的企业管理系统集成方面,进行了非常大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专门的项目,在几千家企业实施三维CAD的全面应用工程,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Autodesk的三维 CAD软件已经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黄:企业的经营需要持续改进,那么高总觉得Autodesk中国公司的工作还有那些不足,那些方面有改进的空间?
    高:首先我想给您一个数据,去年,Autodesk公司的营业额有57%来自非AutoCAD业务,这说明Autodesk已经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相对很多其它外资企业而言,Autodesk在中国公司比较成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战绩。但是,要保持快速增长,最根本的基础是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支富有创造力,有职业精神,有高度道德水平的团队。过去的两年,我们做得如此精彩,那么五年呢?所以,常常让我为之自豪,但又常常让我睡不好觉的还是队伍问题。这支队伍不光是指Autodesk中国的员工,还包括合作伙伴。所以,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需要改进的空间。只有建立一支无坚不摧的队伍,才能保持 Autodesk中国公司业绩的持续高速发展。

        
后 记:
    一年多之后,再一次采访高群耀博士,变化的是他当初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现实,而不变的是他的激情与执着。顺势而不是造势,实现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真正的本土化,并由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客户和解决方案为核心,专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不光考虑眼前利益,同时考虑长远发展,成就了Autodesk在中国业绩的飞跃。高群耀博士建立了Autodesk在中国发展的清晰的战略思路,同时狠抓执行,大力发展合作伙伴,从而实现了与中国制造业的共赢。
18
发表于 2006-6-14 16:34:13 | 只看该作者
Autodesk公司总裁卡尔·巴斯谈普及PLM,这是有关PLM方面的!


记者:从PLM产业和市场的角度,我们注意到传统CAD/CAM领域厂商,在1999年 2000年的时候就提出了 PLM理念,然后各家跨国公司纷纷整合不同的产品进入PLM市场。实际上以Autodesk公司的实力和技术,都应该不是游离于这个市场之外的因素,为什么Autodesk到现在才真正提出来进入这个市场,在原来的CAD/CAM产品的基础之上,开发了PDM产品,真正入主PLM的市场?

卡尔:第一点,在过去20年里,Autodesk的二次开发厂商一直在提供相关的PDM和PLM产品;另外一点,就是Autodesk只做成熟的技术,使一些高端技术大众化应用,而不做不成熟的市场或者不成熟的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Autodesk要做足够量的市场,这是Autodesk所专注的。
Autodesk只做主流的市场,也就是说只有当技术和市场都成熟的时候,Autodesk才会进入。那么对于Autodesk的业务模式而言, Autodesk是通过广泛的分销形式来进行销售的,如果说一种产品或者说软件,它销售的时候要通过大量的直销,大量的顾问、大量的实施才能够销售出去的话,那么一定是这个技术或者这个市场还没有走向成熟。


记者:我还想问一下,最近PTC把它的INTRALINK拿出来,UGS打包了一个所谓的PLM中端市场,实际上,这些高端厂商都在向中低端市场挤压。因为Autodesk产品大多属于中低端市场的,Autodesk 在这时候进入PLM市场,请谈谈您的看法。

卡尔: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我认为这些厂商做这样的事情主要是重新定位公司的品牌,重新包装一个形象,更多是在做这样一个事情。因为这些技术都已经定型了,难以向低端的市场去实施。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从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来都是低端取代高端,没有说从一个很高端的技术跑到低端来取代低端的市场,都是说这个技术从低端发展起来,逐步壮大,最后替代高端的产品。举个例子,现在的普通电脑比过去IBM最大型的电脑运行速度都快,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们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些高端的厂商,他们往往会有50%的业绩是来自于非常昂贵的顾问的费用,如果他们把这一块降到低端,向中低端市场去普及,把这一部分利润砍掉的话,无疑会使自己公司的利润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些高端厂商向中低端市场进军是很困难的事情。


记者:有一类PLM厂商没有CAD,类似Agile,而另一类是传统的CAD/CAM厂商,将自己的PDM和CAD采取集成的方式,形成PLM解决方案。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怎样评价这两类产品的特性和发展前景?

卡尔:以后不会有独立存在的PLM厂商。我认为,有两类的厂商会自动生存下来,一类是继续研发自己CAD技术软件的厂商,还有一类是ERP厂商,现在独立的PLM厂商最终会集成到其中一类的厂商中去,要么和CAD的厂商进行整合,要么跟ERP的厂商进行整合。
现在,很多的ERP厂商正在扩展自己的PLM领域的产品线,比如SAP、Oracle都在做这样的事情。ERP厂商更多的会向更广泛的制造领域扩展,而传统的CAD厂商将会专注于有业务流程的制造领域。
也就是说,ERP厂商的发展方向更适合于以流程为主的企业,从CAD这个角度讲,我们可能更加适合离散制造业。


记者:Autodesk公司的PLM系统与其他公司的系统最突出的差异性在哪里?

卡尔:高端的PLM厂商、一些昂贵的PLM系统,是试图改变客户的业务流程,而Autodesk的系统使得客户现有的流程加以简化,尽量让系统帮助客户将已有的DWG数据抽取出来,加以利用于后续的各个环节当中。


记者:中国市场,Autodesk PLM解决方案的推动,采取怎样的策略?

卡尔:Autodesk在中国的制造业解决方案的总体策略将分为3个主题:推动客户向更高层次迈进;支持新的市场领域;2D产品数据管理。
17
发表于 2006-6-14 16:30:34 | 只看该作者
新版的产品刚推嘛
老的版本也有很多人在用的呀,估计很多是用D版的吧
看到大家在讨论“放弃Autodesk”的帖子后有感才发此贴的,要放弃Autodesk的东西,大家没看到Autodesk公司在干什么的么?偶下面来转一篇他们的报道来给大家参考参考!!
16
发表于 2006-6-14 16:26:50 | 只看该作者
不过AUTODESK公司财大气粗,能用资金优势做出什么举动来,也是有可能的。
15
发表于 2006-6-14 16:24:01 | 只看该作者
很少看到有人用,我是只见过一个人在用,不过还是配合其他软件而已
14
发表于 2006-6-14 16:21:05 | 只看该作者
仿真:运动仿真

了解机械装置在真实条件(随时间变化的载荷、摩擦特征和运动零部件,如弹簧和阻尼器)下如何运转。
一次性创建优质产品


仿真 - 新增功能
仿真机械装置和电动部件的运转以帮助您确保设计有效,同时减少使用实体样机的需要。可以使用 Autodesk Inventor® 软件中的仿真功能计算设计在其整个运转周期内的运动运转条件。可以精确调整电动机和传动器的尺寸,以承受实际的运转载荷。可以分析机械装置中每个零部件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以及承受的载荷。

输出到 FEA - 新增功能
将反作用力从运动周期中传递给 Autodesk Inventor 应力分析或 ANSYS® Workbench,利用精确的最大载荷来预测应力和挠度。调整零部件(例如接点和链接)的尺寸,将重量和材料成本降到最低。

将反作用力从运动周期中传递给 Autodesk Inventor 应力分析或 ANSYS® Workbench,利用精确的最大载荷来预测应力和挠度。调整零部件(例如接点和链接)的尺寸,将重量和材料成本降到最低。
使用综合运动约束库,可以快速轻松地建立运动仿真。然后添加弹簧和阻尼器,并定义应用在每个连接处的摩擦系数。

载荷定义 - 新增功能
通过使用载荷配置编辑器,应用不同的驱动载荷和力矩以及基于时间的力函数。使用此工具可以研究您的设计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性能。

三维可视化 - 新增功能
制作成动画的三维可视化可以根据基础实体模型和应用的载荷条件显示动态运动。这使您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的行为和性能。

点轨迹 - 新增功能
选择模型中的任意点,然后使用“轨迹”选项在仿真的每一步中显示选定点的位置。验证零部件在整个运转周期中的实际位置。

制图(运动仿真)- 新增功能
使用集成的综合制图功能可以快速查看特性(例如力和加速度)在机器的运转周期内如何变化。可以打印物理参数,例如位置、力和时间加速度。使用同一图表的多个打印副本比较仿真周期内每一点的不同特性。

Microsoft Excel 输出 - 新增功能
Export XY plot data to Microsoft® Excel worksheets, to analyze simulations and incorporate results in presentations and reports.
将 XY 打印数据输出到 Microsoft® Excel 电子表格中,以分析仿真并将结果合并到演示和报告中。
13
发表于 2006-6-14 16:20:28 | 只看该作者
仿真:应力分析 (FEA)

使用 Autodesk Inventor® Professional 产品中的专用工具,向零件模型中添加载荷和约束并分析结果。
    * 一次性创建优质产品
    * 管理和共享设计数据
    * 从二维移植到三维


*一次性创建优质产品

评估零件功能
通过排除零件设计中的推测部分来节省时间。通过可视化零件在真实操作条件下的变形程度,检查零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

分析材料选择
通过为正在处理的任务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类型,停止对零件进行超安全标准的设计并节约资金。使用的材料越少,每个零件的成本就越低,同时还可以节约后续的运费、材料装卸费和仓储费。

检查安全系数
基于分析而不是直觉做出设计决策。借助仿真来帮助您构建最合适的零件。直观地标识未达到安全系数要求的故障区域,并为这些区域制定备用解决方案。

应力分析
直接在 Autodesk Inventor 环境中执行有限元应力分析时,可以创建更高质量的零件并减少现场故障。快速向模型中添加载荷和约束并运行应力分析。Autodesk Inventor Professional 受 ANSYS® DesignSpace 支持,可以自动创建有限元网格并计算等效应力、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变形和安全系数。

无摩擦约束
无摩擦约束使您可以分析范围更广的零件。接点约束允许围绕孔中心进行旋转。无摩擦面约束允许沿表面进行移动。

查看嵌入结果
由于无需退出 Autodesk Inventor 环境就能查看结果,因此您可以更快地进行修改并执行更多的仿真,直至获得所需结果。


*管理和共享设计数据

将 FEA 数据输出到 ANSYS
在其他 ANSYS 产品中直接使用 Autodesk Inventor 中的分析,为进一步验证、工程检查和高级研究提供基础。此功能可以将载荷数据精确地传递给那些执行更高级仿真的 ANSYS 产品。

挠度动画
通过将挠度研究的结果制作成动画并将其另存为一个动画 (AVI) 文件,可以获得并交流对零件在应力作用下的反应的更深层的理解。

共享验证结果
通过以 AVI 或图形 (BMP) 格式输出,可以快速轻松地将分析结果添加到报告中。


*从二维移植到三维

易于使用的集成分析
可以快速检查零件设计并研究设计更改的影响,而无需退出 Autodesk Inventor 应用程序来中断设计过程。紧密集成不需要 CAD 模型转换,因此此分析功能比独立方案更易于使用。因为您能够访问通常供分析师使用的功能,所以您可以在进行绘制时验证设计,这使得优化设计变得很轻松。

在上下文中进行零件分析
可以在部件上下文中分析零件,而无需直接打开零件。在上下文中查看零件时,您可以更好地了解零件如何在其操作环境中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后续的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D打印手板模型快速制作服务,在线报价下单!

QQ 咨询|手机版|联系我们|iCAx开思网 ( 粤ICP备2025491344号-1

GMT+8, 2025-11-12 21:45 , Processed in 0.06522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2-2025 www.iCAx.or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